- 丁耘;
文章清理了莱布尼茨研究的几种方式,提出融合动力学与单子论,从连续体难题入手全面解释莱布尼茨哲学。连续体难题的终极层面是单子内部的连续性。解决这一层面的问题需要借助胡塞尔现象学。胡塞尔现象学的现有形态尚不足以完成这一任务。文章依据胡塞尔的相关未刊文稿,在扬弃质料现象学的基础上,通过糅合莱布尼茨及亚里士多德的有关学说,将胡塞尔现象学推进为力量现象学。文章试图进一步还原出初阶的力量阶次;并试图证明,时间意识的基本方式(时相性)是对力量起用方式(力相性)的表现。最后,文章给出了一个全面把握力量起用方式的方案,试图通过这一方案解决实事性问题(成物问题)。这一总方案中包含了对连续体难题的彻底解决。在这些工作中,文章提出了力量现象学、深意向等新学说、新观点。
2023年06期 No.514 25-6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042K] [CNKI下载次数:897 ] |[引用频次:8 ] |[阅读次数:1 ] - 赵凤欣;忻平;
“天道”信仰作为中国古代传统精神信仰体系的基石,维系着传统社会基本的纲常伦理,构成封建君主专制和社会信仰体系的思想基础。近代外敌入侵,西学东渐,巨舰大炮加上现代化的生产方式和科学知识在客观上冲击了中国传统的信仰体系,造成“天道”信仰的崩塌。社会革命,催生思想革命。在“再造信仰”的过程中,自我意识的唤醒与对国家、民族命运的自觉认知推动各种“主义”兴起。其中,马克思主义的广泛传播和中共建党实践,在标识出近代信仰走向的同时,所孕育的伟大建党精神成为近代以来重塑信仰的精神表征,构成百年信仰和道路的精神总结。
2023年06期 No.514 61-7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934K] [CNKI下载次数:645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1 ] - 白照杰;
初唐到盛唐的老君圣祖崇拜演变,终致开元二十九年唐玄宗以“梦真容”为由发起一场耗时数年、波及全国的政治信仰运动,通过这场运动,玄宗建立起道教王朝的国家形象。虽然杜光庭、贾善翔、谢守灏等道教内部“史家”对玄宗“梦真容”事件的记述失调,在一定程度上弱化了后世学者对此事的关注,但碑石和诏敕材料的存在足以驱散道教内部记述所布下的迷障。“梦真容”的发起确有历史的偶然性,但却又是李唐与道教之间政教关系演化之路上并不令人感到意外的环节。玄宗与牛仙客、李成裕、李林甫、玉真公主、部分地方官员以及道教界的协作,使这样一个原本可能子虚乌有的梦境,转化为拥有实体的社会运动,颇为生动地反映了那个时代上行下效的政治—信仰运作机制。
2023年06期 No.514 75-8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861K] [CNKI下载次数:380 ] |[引用频次:6 ] |[阅读次数:1 ] - 朱军;
城市意象的营造起源于“迷失”,随着都市日益景观化和碎形化,后现代空间意象的体验与解读需要新的策略。德波、列斐伏尔等人以“漂移”实践推进了波德莱尔式的“漫游”,成为情境主义者破除城市异化景观,恢复人道主义城市理想的契机。这一新的解读策略依照心理的规则和情感的流动重新拼贴组合,通过重建城市的“心理地形学”,进而重塑“场所精神”,打破被资本符号化的都市空间形式,面向生活世界和存在的真理。作为广义马克思主义理论家的一种都市革命实验,“漂移”将城市还原为一种空间—语言艺术,“都市社会”因此呈现为一种诗性的构造。
2023年06期 No.514 87-93+14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924K] [CNKI下载次数:585 ] |[引用频次:3 ] |[阅读次数:1 ] - 危明星;
作为被《新青年》的师长召唤出来的“新青年”,《新潮》同人从切己的人生难题出发,以人生观的重建切入新文化运动。詹姆士的实用主义哲学是傅斯年重建人生观方案的重要知识资源,但他在引入詹姆士的“实际主义”时悬置了其理论体系中重要的“精神主义”向度,其确定性的追求恰恰体现出不确定的状态。这套未完成的人生观方案因反映了新文化派的“公同信仰”而被同人纳入更广泛的社会问题讨论中,但由于它的未完成性,该方案一旦触及一般青年,其背后的哲学理论即沦为虚空的知识结构。因传播媒介限制形成的碎片化阅读方式、危机时刻囫囵吞枣的阅读选择、狭窄的社会阶层上升通道造成的功利阅读,终使《新潮》同人的这次人生观探索难以“及物”,并给思想界埋下亟待再次变革的种子。
2023年06期 No.514 94-10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102K] [CNKI下载次数:308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 ] - 门洪华;丁迪;
网络空间战略稳定是全球战略稳定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网络与现实空间结合的不断深入,网络空间不稳定因素对战略稳定带来的风险和挑战不断显现,网络时代如何维护战略稳定成为国际安全重大议题。因此,应立足于全球战略稳定视角来探讨网络空间对现实空间和平与安全的影响,避免陷入单纯网络安全分析。网络空间战略稳定分析框架应突破传统核战略稳定思路,针对不同类型安全问题采取不同稳定模式。在网络空间中,既可利用共同脆弱性实现制衡,也可凭借安全韧性实现共存,这两种特性构成脆弱制衡与韧性共存两种战略稳定理想模式。在大国竞争背景下,中国应结合当前网络空间战略稳定的有利与不利因素分析,在不同层面灵活采取脆弱制衡与韧性共存两种模式,推动网络空间战略稳定的发展。
2023年06期 No.514 107-12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031K] [CNKI下载次数:589 ] |[引用频次:4 ] |[阅读次数:1 ] - 杨东光;
现代国家源于人民的普遍承认,人民是现代政治的合法性基础。启蒙思想家把人民视为享有自然权利的抽象个体之聚合,是理性视域下的公共人格。马克思超越了启蒙思想家的抽象认知,从理性领域深入到社会历史中,把人视为受到经济社会关系束缚的人,阶级被视为历史发展的推动力量。马克思主义认为,作为先进生产力代表的无产阶级是历史发展的主要动力,以无产阶级为核心形成的阶级联盟就是人民。在革命进程中,人民概念在毛泽东的界定下实现了中国化。在坚持中国共产党领导核心地位与阶级联盟性质的基础上,人民概念有助于区分朋友与敌人、判定革命力量与反革命力量,解决了中国革命的力量来源、社会动员和革命道路等问题,为建立人民民主国家奠定了理论基础。在马克思主义与中国语境下,人民被视为历史发展的本体与动力,是促进社会变革的先进力量,是建立社会主义国家并迈向更高历史阶段的倚靠力量,是历史本质得以真正实现的推动力量。
2023年06期 No.514 122-13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819K] [CNKI下载次数:1394 ] |[引用频次:11 ] |[阅读次数:1 ] - 马涛;
通过回顾中西方轴心时代后到西方近代资本主义崛起前经济思想的发展史,文章提出这一时期中国传统经济思想的理论成就多集中在现代西方经济学所称的“宏观”领域,讨论强调的多是治理大一统国家需要解决的诸多经济政策问题;西方传统经济思想的理论成就多集中在“微观”领域,讨论的是自然法、产权、公平价格和商品价值问题,许多经济分析构成了西方经济学的出发点。造成中西方传统经济思想差异的原因在于中西方早期文明起源时对面临不同地理环境的挑战所形成的不同政治经济体制的回应。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体系是以中国经济为研究对象的经济学,概括总结中国经济史理论经验的中国传统经济思想史中所包含的理论智慧理应对今天具有理论启示与借鉴意义。
2023年06期 No.514 135-14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932K] [CNKI下载次数:457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1 ] - 席强敏;黄明慧;张可云;
中国生育政策的变化将影响家庭子女数量,进而影响个体教育获得。系统研究同胞数量与个体教育获得的关系可以为优化公共教育投入结构、全面促进教育公平提供参考。文章基于居民收入调查(CHIP)和综合社会调查(CGSS)数据,运用有序Probit、工具变量回归和倾向得分匹配等模型验证了同胞数量会对个体教育获得产生挤占效应,且当个体为女、具有农业户口、父母受教育程度较低、来自中西部地区时,受到的挤占效应更强。进一步分析发现,个体教育层次越高受到的挤占效应越明显,且会影响教育质量和未来工作收入。地区经济发展水平和公共教育投入水平的提高有助于缓解挤占效应,且高等教育投入的调节作用最为明显。
2023年06期 No.514 145-15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051K] [CNKI下载次数:684 ] |[引用频次:5 ] |[阅读次数:2 ] - 韩克庆;
社会政策体系的健全和发展,是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的重要制度内容。以现代化理论为视角,从政策体系、覆盖对象、待遇水平、财政投入四个方面对我国市场化改革以来社会政策的发展进行系统梳理可以发现:首先,我国社会政策体系不断完善,主要表现为顶层设计不断优化、规范化程度进一步提升、风险应对能力不断增强。其次,社会政策的覆盖对象不断扩大,主要表现为对象识别更加精准、新的覆盖对象逐步被纳入。再次,社会政策的待遇水平稳步提升,主要表现为社会救助水平持续提高、特殊群体的福利补贴逐年增加。最后,社会政策的财政投入稳中有增,主要表现为财政投入总额持续加大、福利服务机构和设施不断增加。与此同时,我国社会政策的未来发展还面临着城乡统筹、流动人口等诸多挑战。可以预见的是,随着中国式现代化进程的深入,社会政策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中的作用会更加凸显。
2023年06期 No.514 159-16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938K] [CNKI下载次数:1027 ] |[引用频次:7 ] |[阅读次数:1 ] - 郭圣莉;唐秀玲;王宁;
“强行政—弱自治”是当前社区治理研究的核心议题之一,既有研究聚焦国家—社会关系视角下的社区属性定位,试图从“去行政化”和激活社区活力两个角度入手解决社区自治不畅问题,但实践探索未达到预期效果。基于事务与运行机制相匹配的组织学理论,构建社区分类治理的分析框架,并以珠海市香洲区社区协商治理实践为例展开的个案研究发现:破解社区自治难题的关键在于区分社区双重事务,在社区建立行政与自治两种工作机制,以实现社区党委领导下双轮驱动的社区治理。其中,以规则为核心的可操作化自治机制是自治有效运转的关键。这一研究不仅对加强社区自治给出了具体路径建议,也是对中国社区双重属性及相关问题之争的某种厘清。
2023年06期 No.514 170-18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077K] [CNKI下载次数:1471 ] |[引用频次:11 ] |[阅读次数:1 ] - 喻少如;邓稀文;
乡镇司法所在全面依法治国进程里,发挥着基础却不可替代的作用。作为法治建设的末端载体,乡镇司法所的职能长期以来都较为薄弱。通过纵向观察与横向比较发现,职能之弊的根本原因是体制机制不畅。2018年党和国家机构改革后,司法所的体制机制有了明显改进。乡镇司法所职能呈现出党政融合的特征,并以法治建设为核心得到强化,其职能的现实运行也围绕法治建设进行转向。但当前乡镇司法所的职能发挥仍面临诸多挑战,为夯实法治中国的末梢建设,需要实现政治引领性与行政制度性在乡镇司法所职能行使中的协调统一,推动乡镇司法所职能安排与行政效能的科学匹配,注重乡镇司法所职能发挥与社会参与的有机结合,充分发挥乡镇司法所在国家治理现代化中的应有功能。
2023年06期 No.514 181-19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987K] [CNKI下载次数:1014 ] |[引用频次:7 ] |[阅读次数:5 ] 下载本期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