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法、体系与历史: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构建

  • “团体格局”和“差序格局”关系新探

    谢立中;

    “团体格局”和“差序格局”两种社会结构类型具有不同的性质和功能,分别满足着人类日常生活中不同类型的基本需要。两者并非二元对立,而是一种二元并立的关系,是任何时候任何地方人类社会生活中两个不可或缺、同时并存的基本层次。“团体格局”和“差序格局”之间存在着一定的相互影响和相互制约:一方面,团体为个体通过自发努力形成之人际关系网——“主观关系网”的形成提供了特定的机缘,当然也设置了一定的限制。另一方面,团体的维持和运作也总是建立在团体成员个人的关系网基础之上,不可避免地受到特定“客观关系网”和“主观关系网”的影响;“主观关系网”对于团体的维持和运行发挥积极的维护促进作用还是消极的阻碍作用,主要看二者结构是否相同或相似。在一定条件下,“团体格局”和“差序格局”两者之间也会相互转化。深入探讨两者的相互关系对于我们更好地理解人类社会的关系结构及其运作机制具有重要意义。

    2025年10期 No.542 5-1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001K]
    [CNKI下载次数:9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9 ]
  • “比皆兼兴”:比兴之争的易学—现象学重释

    方向红;

    比兴关系以及“兴”的性质堪称千古难题。对这一难题的解答,近四十年来学界基本形成四种共识性看法,这四种看法最终可以被归结为两种即“兴皆兼比”说与“兴无巴鼻”说,但这两种学说相互解构。对此,各个时代的论者其实都有所意识,并从时间先后、开端表现、最终指向以及动作方向等方面给出了自己的解答。这些基于直觉的解答虽然纠正了传统比兴说的偏颇,但也显露了自身的理论局限,尤其体现为对于“象”“意”“义”“类”“理”这些基础性概念存在理解上的错误和区分上的混乱。引入易学—现象学的视角,可以洞察比兴的本源结构:原初有“兴”,“兴”起于“意”而达于“义”,而后有“比”,“比”源于“兴”之下降和固化。可以说,“兴”是“象”从隐到显的升华,“比”是“兴”的固化形态。在这个意义上,我们可以将传统的“兴皆兼比”重释为“比皆兼兴”。

    2025年10期 No.542 14-23+3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110K]
    [CNKI下载次数:16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 ]
  • 再造法意:传统中国“法理”的近代重释及其历史语境

    吴景键;

    传统中国是否存在一种有别于西方的“法理”,是中国法理学与法律思想史研究共同关注的焦点。既有研究主要关注传统中国“法理”的具体内容,但却甚少留意近代以降诸多中外学人开始重新诠释传统“法理”的历史语境。20世纪20年代,对于传统中国“法理”的讨论达到一个高潮,而这一时期也恰与华盛顿会议后的撤废治外法权运动相重合。无论是爱斯嘉拉、宝道等在华西人,还是梁启超、吴经熊等本土学者,其关于传统中国“法理”的论述,都在不同程度上回应着彼时列强在华治外法权的存废问题;而他们在此问题上的相异立场,也间接塑造了其笔下传统中国“法理”的不同形象。梳理近代以来传统中国“法理”论说兴起背后的深层动因,也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对于中华优秀传统法律文化的当代讨论。

    2025年10期 No.542 24-3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138K]
    [CNKI下载次数:49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2 ]

融合、变革与重塑:“人工智能+”与时代发展

  • 从价值对齐到意识对齐:脑机智能的伦理规范奠基

    尤洋;魏朴琪;

    价值对齐是人工智能伦理研究的核心议题。作为结合生物脑与机器的智能形态,脑机智能的价值对齐不仅必要且紧迫,甚至因其对齐的特殊性可被看作AI对齐的“高阶形态”。脑机智能价值对齐的复杂特性源自人机深度融合引发的生物性、实时性与具身性挑战,因此,理解脑机智能的价值对齐不能仅仅停留在制度规范的伦理表层而必须深入脑机智能中寻找价值对齐的底层逻辑,即“意识”对齐。确立弱对齐、温和对齐以及强对齐三种意识对齐原则,能够实现对行为、功能与身份的同一性分析。构建基础层神经信号、认知层个体意识以及社会层群体共识的三级对齐架构,是实现脑机智能价值对齐的必要路径。在意识生成维度上建构脑机智能的价值对齐,将为人工智能的道德主体地位奠定神经科学的基础,开创具身性的人机对齐新范式。

    2025年10期 No.542 35-4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572K]
    [CNKI下载次数:105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5 ]
  • 道德研究之镜:人工智能对道德主体性研究的启示

    宗爱东;

    人工智能日新月异的发展,引发了越来越多人类未曾面临的新道德问题。这些问题不仅拓展了伦理探讨的边界,更是作为一种独特的道德研究之镜,照见了传统道德研究中难以触及的深层结构与机制:人工智能伦理信息体发育的研究,可以照见道德主体发育的自主性发生机制;人工智能道德地位的研究,可以照见道德主体地位和道德对象地位的一体化更高整体层次研究构架;而人工智能道德信息体与道德对象的研究,则可以照见道德主体和道德对象的具体关系性质,由此可以进一步窥见,道德主体发育和道德地位问题以及道德主体与道德对象之间构成的双向循环机制。

    2025年10期 No.542 46-52+13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554K]
    [CNKI下载次数:81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2 ]
  • “互象”叙事与数字时代图像文本的意义生产——兼及考察人工智能影像生成的一种视角

    张伟;

    作为图像文本的一种意义生产装置,尽管中西艺术史不乏“互象”叙事的审美实践与经验形态,但真正意义上的“互象”理应属于技术媒介发展的产物。数字技术的发展创造了“改编”式互象与“植入”式互象两种形式,数字图像“可操控”的“纯可视性”为这一“互象”叙事提供了技术支撑,而人类视觉表征的“求真”意识、后现代主义文化逻辑以及日常生活审美化倾向则营造了这一视觉装置现代出场的社会、文化动因。人工智能的影像生产响应了“互象”式的文本发生逻辑,它延续了数字时代“互象”叙事的价值供给,使得“互象”对于审视人工智能的视觉生产具有积极的方法论意义。

    2025年10期 No.542 53-6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495K]
    [CNKI下载次数:61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 ]
  • 抑制还是加速?工业机器人对农村劳动力跨区域流动的影响

    余运江;赵保成;

    工业机器人正成为重塑中国劳动力空间配置格局的新因素。利用工业机器人数据与中国家庭追踪调查微观数据,通过构建工具变量与多层混合效应模型,考察了工业机器人对农村劳动力跨区域流动的因果效应及其异质性,研究发现:(1)工业机器人对农村劳动力跨区域流动呈现显著的抑制作用;(2)工业机器人对农村劳动力跨区域流动的抑制作用主要归因于劳动替代引发的预期收入下行效应、收入结构调整效应以及行业转型效应;(3)工业机器人的抑制效应存在显著的群体异质性,对男性、大龄、低收入及低技能劳动力群体的抑制效应更明显;东部区域、人口较多区域的劳动力流动更容易受到工业机器人的冲击。研究结论为理解工业机器人冲击下的中国劳动力空间再配置格局提供了经验证据和决策参考。

    2025年10期 No.542 62-7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679K]
    [CNKI下载次数:83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2 ]

新时代人文经济学研究

  • 人文经济学与中国式现代化:基于文化主体性的比较研究

    周文;钟锦宸;

    在中西现代化比较视野下,确立文化主体性是现代化的共同特征。无论是破解“野蛮—文明”二分法的共时性难题,还是破解“传统—现代”二分法的历时性难题,都需要坚实的文化主体性。人文经济学强调人文与经济的深度融合,即“人—文化—经济”的互动循环,揭示中国式现代化以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是将中华文化主体性建构推至新高度的学理逻辑,是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中国化时代化,是习近平经济思想与习近平文化思想的一体贯通,有助于推动现代化理论的“人文回归”和破除现代化发展的“人文悖论”。当前关于人文经济学的认识还不够充分,有必要在中国式现代化视域下进一步厘清人文经济学的本质内涵、价值导向与理论定位。进而,以人文经济学指引中国式现代化的文化主体性巩固,把坚持党的文化领导权摆在治国理政的突出位置,以“投资于人”提升人口的文化素质,着力把握经济文化化与文化经济化互促共进机制。

    2025年10期 No.542 121-13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555K]
    [CNKI下载次数:199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2 ]
  • 新时代人文经济学的理论内核与价值意蕴

    胡晓鹏;

    人文经济学是习近平总书记基于对中国城市发展现象的观察而提出的研究命题,它重点阐释了文化与经济的关系,本质上是对以人民为中心发展思想的理论概括,构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学的核心议题。基于文化与经济的关系是对人文经济学根本问题的基本判断,新时代人文经济学是具有中国特色的原创性经济理论,通过结合传统西方经济学理论和当代中国国情,它对经济学关注的根本问题、基本范式、理论特色进行全面创新,因此具有独特的原创贡献。新时代人文经济学是以人民为中心、植根中国实践的经济理论创新,一是它以文化与经济作为根本问题,强调互利共生,如文化产业赋能经济、经济反哺文化;二是它打破了西方经济学的桎梏,重构了理性人假设,更加关注现实场景中的人,从财富最大化的单一目标转向物质与文化共同繁荣的双目标,并引入党的领导与人民参与的资源配置机制;三是它提出了原创性假说,修正了西方“竞争—效率”范式,建立了“参与发展—验收发展”新框架。因此,人文经济学理论既是中国式现代化的理论支撑,也为全球发展贡献了强调人文关怀与经济发展相互协同的中国方案。

    2025年10期 No.542 135-14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480K]
    [CNKI下载次数:112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2 ]

当代中国学术争鸣与评价

  • 作为“回念”的艺术哲学——重释宗白华《美学散步》的整体意图

    冯庆;

    《美学散步》一书是宗白华的自编文集,体现了宗白华作为中国现代美学和艺术学奠基人的心路历程。《美学散步》的选篇与谋篇看似随意无序,但也有一定的内在逻辑,其中的“散步”和“回念”具有历史哲学层面的意味。《美学散步》的篇章中体现出宗白华以“艺术意境论”居间于美学史和艺术哲学的书写态度,也体现出他以“动态艺术论”在个体心灵与整体宇宙之间搭建桥梁的理论贡献,更体现出他以“豪情”在审美与政治之间谋求中道的思想意图。借助对《美学散步》的充分解读,对勘宗白华的思想历程,可以看到中国现代美学话语内蕴的灵活与丰富特性。

    2025年10期 No.542 170-18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261K]
    [CNKI下载次数:42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2 ]
  • 效率趋向:生物演化和人类发展的底层逻辑——跨学科视域下的思考与探索

    张泓铭;丁毅超;

    传统经济学、生物学与哲学多聚焦效率的“目的因”,如技术、制度或幸福最大化,却未能揭示其根本驱动力——效率的底层逻辑及其原因,效率趋向是这一问题的可能答案。“效率趋向”指生物与人类在生存博弈中通过无意识优化行为,以最小成本实现生存与繁衍概率最大化的演化惯性,其核心特征为无意识性与整体优先性,强调效率趋向超越理性决策的基础性地位。通过对比人类天性与生物本性可以发现效率趋向的普遍性:从微生物趋光性到生态系统能量传递均遵循成本收益优化逻辑;人类特殊性则源于生理结构与认知革命,其促使效率趋向升华为理性自觉,最终实现个体效率与群体效率的辩证统一。效率趋向作为底层逻辑,既解释了生物演化的普遍规律(如基因选择的成本收益权衡),又揭示了人类社会的独特路径(如理性自觉对无意识优化的超越)。

    2025年10期 No.542 184-19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104K]
    [CNKI下载次数:11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投稿须知

    <正>第一,来稿须系作者独立研究完成的原创性作品,且从未以任何形式公开发表(包括期刊、报纸、专著、论文集、学术网站、微信公众号等),并确认不存在剽窃、伪造、篡改、不当署名、一稿多投、重复发表、违背研究伦理,以及其他学术不端行为。文中引文、注释和其他资料,应逐一核对原文,确保准确无误;如使用了转引资料,应实事求是注明转引出处;如本刊确认需要,作者有责任将相关资料内容的纸质复印件或PDF等格式的电子文件提交给编辑部备查。

    2025年10期 No.542 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83K]
    [CNKI下载次数:33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6 ]
  • 东魏北齐并州本位政策与经略江淮研究

    薛海波;

    高欢创建了并州本位政策,其核心是以并肆汾为根据地,让鲜卑化军人掌权,以消灭西魏为最高军事目标,形成鲜明的地域功能划分和用将布局。东魏北齐并非主动经略江淮,而是受限于并州本位政策,因应由侯景之乱所引发的与西魏北周、南朝梁陈竞争的政治形势。并州本位政策使江淮地区成为东魏北齐既不能投入过多资源,又不能轻易放弃的边地。这也是其最终丢失江淮的主因。江淮溃败加剧了北齐皇帝与勋贵宗王、六州军士的矛盾和冲突,使并州本位政策瓦解,最终导致北齐灭亡。

    2025年10期 No.542 72-8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044K]
    [CNKI下载次数:32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2 ]
  • 晚清崇厚使团对巴黎公社的观察与认知——基于建构主义视角

    李政阳;

    为缓和因天津教案引发的紧张局面,清政府派遣崇厚使团前往法国递交国书。出使期间,使团成员目睹了普法媾和与巴黎公社革命等重大历史事件,崇厚、高从望、张德彝等留下了已知的中国人对巴黎公社的最早记录。总体来看,成员个体以及国家层面的互动是使团对巴黎公社认知形成的关键,而使团成员的认知及行为不仅受制于国际体系中国家的权力分配,而且受到教育、文化和环境等因素的深刻影响。从建构主义视角考察使团成员对巴黎公社的认知,崇厚等人虽处于新旧时代交替的历史时期,但根本上仍属于受传统儒家思想浸润较深的知识分子,保守思想根深蒂固。同光时期的晚清中国并不具备将巴黎公社经验引入并根植的社会土壤与客观条件。从后续一系列历史事件回溯,只有当中国经历了种种挽救民族危亡的努力失败后,才能够注意到马克思主义学说对于救中国、救民族的重要性,才能够为马克思主义在中国落地生根提供思想基础和历史机遇。

    2025年10期 No.542 86-9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074K]
    [CNKI下载次数:25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 ]
  • 贤能政治的历史—理论价值:比较的考察

    张广生;白刚刚;

    贤能政治是指由德才卓越之士执掌管理公共政治生活的权力,是政府作为天下公器的基础理据。贤能政治的概念可以引领我们从自然权利论的视野回归自然责任论的视野,发现隐藏在君主制与民主制等历史习俗政体背后的统治责任原则。贤能政治的理论可以帮助我们在政治文明连续与嬗变的长时段历程中,辨析各种历史政体的得失,理解中西现代政体演化及其合法性形构的逻辑。

    2025年10期 No.542 96-10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022K]
    [CNKI下载次数:44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政治统领与国家治理——基于对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员会的分析

    张竞衔;郑思尧;孟天广;

    全面深化改革坚持系统观念,以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改革推进国家治理现代化,政治统领是实现全面深化改革的关键机制。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员会作为实施政治统领的全新制度安排,自成立十余年来,在全面深化改革中发挥牵引作用。面对治理体系中长期存在的议程设置模糊性、治理权威碎片化、央地信息不对称等治理难题,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员会加强中观层次的政治统领,以议程统领机制统筹议程设置,降低议程设置模糊性,推进政治意志的系统转化;以水平统领机制驱动部门间协同合作,破解治理权威碎片化,保障规则供给形成合力;以垂直统领机制加强央地协同和区域协同,降低央地信息不对称,形塑“全国一盘棋”的发展格局。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员会在国家治理体系中加强政治统领,以议程统领、水平统领和垂直统领三重机制推进全面深化改革总目标的实现,对理解新时代党政关系与国家治理现代化具有重要意义。

    2025年10期 No.542 105-12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794K]
    [CNKI下载次数:6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2 ]
  • 从《宝莲灯》到“国漫崛起”——艺术共同体与整体性生产的当代启示

    严俊;乐鹏举;

    1999年上映的《宝莲灯》诞生于资本、技术双重匮乏的转型期,被普遍视为国产商业动画长片的首次成功实验。上海美术电影制片厂以导演中心制为轴心,临时集结多工种力量,形成高密度、短周期的艺术共同体,以共享惯例推动了中国传统美学与初步成形的市场规则发生耦合。流程分段管理、预算绩效挂钩、宣发一体化等措施共同构筑了整体性生产的雏形,实现了艺术突破与票房盈利的双重目标。后续制度扶持与组织惯例未获延续,协作网络迅速解体,整体性生产模式随之中断,国产商业长片进入十余年的低潮。在中国动画电影资本与技术全面升级的当下,虽产生了诸多爆款大片,却难以弥补生产共同体松散带来的风格断层与碎片化。《宝莲灯》的经验表明,稳定的合作网络比单一资金或技术投入更能决定持续创新与品牌延展;提升艺术共同体韧性、完善分工与激励机制,是摆脱“量增质危”困境、重塑中国动画国际竞争力的关键路径。

    2025年10期 No.542 144-15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269K]
    [CNKI下载次数:23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中国传统法“重实体轻程序”的再审视

    宋玲;

    提到中国传统法的特点,学界常常会强调“重实体轻程序”,这一说法诚然有其一定的合理性,但是如果仔细研究,我们就会发现其与中国法律史的实际情形并不完全吻合。这一说法的形成,实际上源自西方学界在法律东方主义研究视野下所塑造的话语。如果从法律的制定、法律程序的透明度以及当事人诉讼权益的保障力度三个方面来审视中国传统法,即可证明:其在法律规范的设计、对过程公平的追求乃至对当事人诉讼权益的珍视上,是侧重于程序正义的,在“重实体”之余,并未因此而“轻程序”。因此,我们在对待中国法律史时,不能被西方舶来的理论或观点束缚住手脚,而应该在中西法律文明互鉴的视野下,建立起自身研究的学术主体性,实事求是地开展研究。

    2025年10期 No.542 158-16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131K]
    [CNKI下载次数:57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2 ]
  • 征订启事

    <正>上海社会科学杂志社系上海社会科学院直属的期刊出版机构。杂志社先后创办有《社会科学》《上海社会科学院学术季刊》《社会观察》《社会科学文摘》等人文社会科学综合性期刊,在海内外社会各界享有广泛声誉。目前,上海社会科学杂志社下辖两个编辑部,编辑出版《社会科学》和《社会科学文摘》两份学术期刊。

    2025年10期 No.542 19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83K]
    [CNKI下载次数:8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3 ]
  • 下载本期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