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法、体系与历史: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构建

  • 大数据与小故事:社会科学研究中数据人文主义的实现路径

    臧雷振;王路阳;

    大数据时代,社会科学研究面临数据泛化与研究窄化的悖论,数据资源的增加使得算力需求相应增加,提升了学者参与门槛和受众理解难度。将大数据转化为小故事,是社会科学研究应对以上挑战的新思维,即数据人文主义。数据人文主义以研究者为导向开展数据洞察,一方面对数据资源进行精微控制,以拓展学者对数据的可获得性,另一方面对研究结果进行故事化叙事,以增强受众对数据的可接近性。为了达成以上目标,社会科学研究需要在数据采集、管理和分析层面“做减法”,以提升研究的可操作性与解释力;同时,在成果表达层面,应通过叙事逻辑的重构与意义结构的生成,从受众的理解机制与接受偏好出发,在研究形式、内容建构与价值引导等方面“做加法”,以增强知识生产的传播效能与公众互动性。数据人文主义融合数据控制与意义建构的双重策略,旨在重塑学者与受众之间的知识关联与情感共鸣。这不仅为社会科学研究开辟了新的进路,也为大数据及人工智能语境下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价值的延续提供了理论支撑与方法启示,避免了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价值的式微。

    2025年05期 No.537 5-1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572K]
    [CNKI下载次数:61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3 ]
  • 智能化转型阵痛及其消解——基于马克思机器观的分析

    孙代尧;华远铭;

    智能化转型阵痛是技术转型阵痛在智能时代的表现形式。马克思对“机器问题”的诊断深入到资本的运动过程中,考察了资本、技术、劳动间的结构性关系,科学地揭示了“机器问题”的内在机理,具有跨越时空的解释力。在马克思所处的时代,技术作为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物性表达,充当了资本控制劳动的工具,技术越发达,对劳动的规训就越显著。当今智能化时代仍然存在资本通过垄断数据和算力以控制劳动,服务于资本增殖的问题。我国也面临着数智化浪潮带来的风险与挑战。消解智能化转型阵痛的关键在于正确认识和把握资本的特性和行为规律,趋利避害;使智能技术服务于劳动者全面发展,培育新型劳动者;探索人机相处之道,促进智能向善,构建一个人机和谐的文明社会。

    2025年05期 No.537 16-2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107K]
    [CNKI下载次数:56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5 ]

中国特色金融高质量发展

  • 商业银行数字化转型如何促进金融包容性——基于跨国面板数据的检验

    戴金平;吴雨宸;

    商业银行数字化转型已成为全球金融体系变革的核心课题,数字技术有助于降本增效、扩大金融服务范围,但也面临因算法歧视导致金融包容性降低的挑战。通过将企业规模异质性纳入金融加速器模型,可以剖析商业银行数字化转型对金融包容性的影响机制,探讨数字金融基础与风险溢价的异质性表现。运用2007—2023年58国面板数据进行的实证检验表明,商业银行数字化转型通过降低贷款利率、缓解商业银行投资约束增加贷款总量、提高中小企业贷款占比促进金融包容性发展。数字金融基础是增强金融包容性的关键因素,包括创新基础、金融服务基础、统计数据基础以及信息和通信技术基础。贷款的风险溢价越高,数字化越有利于提高金融包容性。该结论从商业银行角度,为我国如何实现普惠金融的高质量发展提供思路。

    2025年05期 No.537 128-14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292K]
    [CNKI下载次数:67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3 ]
  • 金融强监管如何推动实体经济发展——来自资管新规的证据

    贺正楚;任宇新;

    强化和改进金融监管体系不仅是预防和化解金融风险的关键举措,也是推动实体经济发展的重要保障。以资管新规政策实施为背景,基于2013—2022年中国1099家A股上市制造业企业数据,可以构建广义双重差分模型分析金融强监管与实体经济发展之间的因果关系和作用机制。研究表明:资管新规能够促进金融深化程度高的制造业企业提升生产效率;资管新规通过缩减金融投资规模、优化企业内部资本市场、增加企业劳动收入份额来推动企业生产效率的提升。其中,优化内部资本市场能够有效缓解制造业企业在生产要素获取方面的限制,具体表现为促进企业资源的再配置和减轻债务期限错配。此外,在国有企业、处于较高影子银行水平地区的企业以及对子公司管控能力较强的企业,资管新规对生产效率的促进作用更加明显。

    2025年05期 No.537 144-15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135K]
    [CNKI下载次数:107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3 ]

  • 投稿须知

    <正>第一,来稿须系作者独立研究完成的原创性作品,且从未以任何形式公开发表(包括期刊、报纸、专著、论文集、学术网站、微信公众号等),并确认不存在剽窃、伪造、篡改、不当署名、一稿多投、重复发表、违背研究伦理,以及其他学术不端行为。文中引文、注释和其他资料,应逐一核对原文,确保准确无误;如使用了转引资料,应实事求是注明转引出处;如本刊确认需要,作者有责任将相关资料内容的纸质复印件或PDF等格式的电子文件提交给编辑部备查。第二,单篇来稿以15000字左右为宜,附带中文摘要(300~500字)、关键词(3~5个),英文题目、摘要与关键词,格式请遵照“《社会科学》编辑体例规范”(可在本刊微信公众号下载),并提供作者姓名、工作单位、技术职称、联系电话、电子信箱等基本信息。第三,本刊对来稿执行编辑部三审与专家匿名审稿相结合的审稿制度,稿件正文中请勿出现作者个人身份信息。自投稿之日起一个月内,未接到编辑部明确通知“初审通过”的稿件,即可自行处理。第四,本刊不以任何形式收取版面费,全国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办公室举报电话:010-63098272。

    2025年05期 No.537 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308K]
    [CNKI下载次数:42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2 ]
  • 感觉的存在论建构及其当代效应:《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的新解读

    鲍金;黄婧;

    感觉是人的存在的感性向度,《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的感觉思想蕴含着马克思对现实感性生命的独特思考。为了批判以黑格尔为代表的理性主义对感性的消解,费尔巴哈将感性确立为新哲学的出发点,认为感觉隐藏着“最高深的真理”。受费尔巴哈的影响,马克思接受了感觉的感性对象性原则,将感官的对象性关系视为感觉之基础,并指认了感觉的特殊性与社会性。然而,马克思并未将感觉置于此,而是从受动存在的激情之维开启了感觉的实践向度,使感觉的感性对象性原则为感性活动所穿透,进而以感觉的存在论机制冲破了形而上学的封闭体系。马克思关于感觉的存在论思考,对反思私有制条件下感觉的利己主义倾向、商品化的“伪感觉”对真实感觉的替代等感觉的“绝对的贫困”境遇,对现代文明感性维度的确立都具有重要价值。

    2025年05期 No.537 25-3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491K]
    [CNKI下载次数:56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4 ]
  • 时间与体系剩余:谢林的“世界时代”哲学

    王丁;

    在后康德德国古典哲学的演进中,如何建构“一”与“全”之统一的“大全一体”体系,始终是贯穿费希特、谢林与黑格尔的核心问题。早期谢林和黑格尔在反驳费希特的基础上,建构了一种以某一法则为体系开端的方案。但这种方案会面临体系开端与体系自身断裂,成为体系“剩余”的危险,对这一危险的诊断构成了谢林晚期“世界时代”哲学的核心问题。谢林通过对体系开端进行一种时间化处理,把“大全一体”的体系构造改造为“世界时代体系”,通过在体系建构中引入并区分“原因”和“本原”概念,构造了一种包含历史目的论的体系方案,而这一方案也开辟出了一种新的关于意义的形而上学。

    2025年05期 No.537 34-4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059K]
    [CNKI下载次数:32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3 ]
  • 诏令向秦令的转化与秦令的繁琐化发展

    苏俊林;

    岳麓秦简中有很多诏令和秦令,是研究秦令形成的重要材料。“史学童诈不入试令”是诏令名称,通过“出”的路径,正在转化为秦令“廷丙廿七”。这是诏令向秦令转化的重要路径之一。数字诏令以“●令曰”路径转化为秦令,是更为常见的转化路径。“臣请”“制曰”等诏令用语的有无,是区别诏令与秦令的显著标志。秦令的最终文本以“●令曰”起首,以令名收尾,且没有诏令用语。岳麓秦简中有一份数字诏令集和不少独立的事项诏令,它们即将、正在或已经转化为秦令。汉初存在混淆诏令与汉令性质的现象,可能是由中央政府而非地方官吏所造成。长期性、累积性的诏令颁发及向秦令转化,以及诏令“一事一议”的特征,导致秦令的繁琐化发展,成为秦代严刑峻法的重要内容。

    2025年05期 No.537 44-5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579K]
    [CNKI下载次数:33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2 ]
  • 集群裂变:汉初“诛吕”“安刘”政变新论

    罗有;

    张家山汉简《秩律》反映出高后元年周勃职官、侯邑废免,与《史记》载该年周勃支持吕后“王诸吕”存在矛盾,从而为突破汉初集团一体化研究范式提供了关键线索。“诛吕”“安刘”是汉初两场性质不同的非集团化政变。在高帝创业过程中,功臣群体内部矛盾已然显现,至惠吕时期逐步加剧并最终分化。高后称制时,张敖、郦商、审食其等人因姻亲、交游与宠信关系,协助吕后专政;陈平之属则通过支持“王诸吕”跻身权力中枢;“仁侠”功臣代表王陵因公然反对吕后淡出政治舞台,“长者”周勃、灌婴等大臣则因未明确表态而被边缘化。吕后崩逝产生权力真空,吕产“自置为相国”引发原本效忠吕后的功臣倒戈,加之“荥阳军”威慑,部分吕氏“老人”为自保与“将相联盟”合作,欲和平解决政争。然而,在陈平、刘章的策划与执行下,由周勃领导,仅针对吕产势力的“卫帝”行动,演变为大规模“诛吕”。随着事态失控,中央爆发保皇与废帝之争,最终,陈平以封王许诺分化以齐王为首的刘氏诸侯,促使集议各方接受迎立代王的折中方案。文帝继位后,采取舆论引导、使列侯就国、改编军队等举措,肃清周勃、灌婴等掌军功臣势力,稳固皇位,完成了广义上的“安刘”。

    2025年05期 No.537 56-7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567K]
    [CNKI下载次数:45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2 ]
  • 中国传统戏曲的审美意象生成:多元艺术与神经美学的交融

    胡俊;

    中国传统戏曲审美意象的生成,涉及从舞台形象、音乐、剧本等客观因素,到戏曲表演创造和观众审美欣赏主观体验等,是一个多元因素相互作用的复杂过程。神经美学视角的引入揭示了在戏曲审美意象生成过程中,观众与演员大脑中多个脑区的协同工作以及脑神经活动的动态变化。戏曲审美意象的生成既依赖于戏曲艺术自身的传统与规范,又在演员的创新表演与观众的积极参与、沉浸体验下不断演变与发展,体现了传统与现代、继承与创新的有机统一。

    2025年05期 No.537 72-7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034K]
    [CNKI下载次数:21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3 ]
  • 西方自然美学的自律及其美学史意义

    王中原;

    自然美学的复兴是一个令人瞩目的西方当代美学史现象。自然美学的复兴构建了西方当代美学的主要板块之一,并且作为一个症候标识了西方美学的重大变革。自然美学在当代复兴的实体是西方自然美学的自律,前者实际上是后者的一种现象。欧陆哲学传统中的杜夫海纳、阿多诺和英美哲学传统中的赫伯恩是自然美学自律的三位开创性美学家,自然美学自律的实质是西方美学克服主体性的一种尝试。作为一个美学史现象,自然美学的自律显示了西方现代美学向后现代美学的过渡。西方自然美学的自律对中国美学的当代建构具有尤其值得重视的借鉴意义。

    2025年05期 No.537 80-9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553K]
    [CNKI下载次数:43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2 ]
  • 文人共和国、小册子与阅读革命:18世纪启蒙思想传播的知识社会学逻辑

    黄晨;沙凡;

    启蒙思想如何影响社会,是现代人文社会科学研究的重要议题,但至今仍然缺乏系统的社会科学解释。基于目前发掘的史料和数据,综合运用比较分析和社会网络分析等方法,可以从主体、载体和客体三个方面厘清启蒙思想在18世纪的传播过程。知识分子群体的独立、分层以及新型知识场域的产生、扩大,构成了思想的生产主体;篇幅更小、语言更通俗、传播更快的小册子取代了大部头哲学著作,扮演了思想的传播载体;识字率的提高和阅读的普及,使民众能够接触到更多通俗性作品,让思想真正深入到客体之中。总结启蒙思想传播的知识社会学逻辑,不仅能够解释西方重要思想的兴衰,也有助于我们理解中国和其他国家思想的现代命运。

    2025年05期 No.537 95-10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898K]
    [CNKI下载次数:45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3 ]
  • 全景机制的路径差异:以福柯对边沁公开性思想的误读为视角

    许罗兰;韩潮;

    福柯在《规训与惩罚》中将边沁的“全景敞视建筑”作为现代规训社会中权力运作的原型,在此基础上提出并阐释了“全景敞视主义”思想。但近年来,许多边沁的研究者指出,福柯在对边沁的阐释中并没有遵循边沁本身的思想进路和文本,因而误解了边沁对于“全景机制”的真正构想,因此福柯的阐释似乎更应该被视作是一种重构。尽管这一重构成为福柯理解现代性的思想利刃,但也妨碍了我们对边沁“全景机制”思想之精髓的完整把握。学界在对福柯进行批评时,也忽略了他通过对边沁访客制度和公开性的重构将“全景机制”推演为“全景敞视主义”的思想进路。因此,以访客制度为切入点理解边沁与福柯的分歧,通过对边沁和福柯关于“全景机制”思想之阐释的考察,揭示“全景机制”思想的内在张力以及它自身的“反全景”性则尤为重要。

    2025年05期 No.537 110-12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537K]
    [CNKI下载次数:5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3 ]
  • 工地文化与“同意”的生产——基于皖南某建筑工地的个案研究

    朱涛;

    关于工作场所文化是否以及如何在劳动控制中发挥作用,学界至今尚未进行系统阐释。基于皖南庆江市蓝天公司某建筑工地的个案研究发现,以包工头为核心的管理主体基于劳动力资质筛选需求,依托其在施工现场与区域用工市场的结构性支配地位,建构起一套对建筑工人进行编码、分类和估价的劳动伦理评价体系。这套体系通过一种隐蔽且易被接受的道德话语实践传递给工人,并在包工队内部形成以“坚毅”“义气”和“技艺”为核心的工地文化认同,并借助内部的群体压力得以不断再生产。通过这一过程,工人形成对艰苦工作环境和高强度工作、具体工作安排以及流动选择的“同意”。这为我们理解工作场所文化如何发挥劳动控制作用提供了直接证据。

    2025年05期 No.537 158-169+1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562K]
    [CNKI下载次数:79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3 ]
  • 论减刑、假释程序的系统性改革

    卞建林;张谦;

    减刑、假释作为我国刑罚执行变更的两大核心制度,不仅关乎刑罚的公正性,更涉及社会的安全与稳定,是实现社会公正的关键环节。当前,减刑和假释程序虽然在法律框架上已初具规模,但在实际运行中仍存在诸多问题,对制度的实施效果造成了影响。相关改革举措未能全面锚定并解决减刑、假释程序存在的固有弊病,存在“重实体、轻程序”,“重实际效果、轻权利保障”之嫌,应对减刑、假释程序进行系统性的改革与完善。减刑、假释程序的系统性改革应遵循程序法定原则、人权保障原则与权力制约原则,完成从“奖励说”到“权利说”的逻辑转变,立足“以审判为中心”的诉讼制度改革之大局,实现法律规范的系统性调整、程序运行的系统性重塑和主体权责的系统性配置。

    2025年05期 No.537 170-17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381K]
    [CNKI下载次数:69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2 ]
  • 《对外关系法》安全规范的体系性审思

    何志鹏;于润田;

    在中国发展与世界演进的交汇期,我国面临的安全风险和挑战愈发复杂严峻,安全问题已然成为涉外法治建设中的核心命题。《对外关系法》安全规范作为我国涉外安全规范发展历程中重要的阶段性成果,一方面为涉外安全法治体系的构建提供了体系性的引领,另一方面与国际安全法治形成双向互构,全面展现了其在加强国家涉外安全法治建设、参与全球安全治理方面的关键作用。当前,涉外法治建设方兴未艾,在推进涉外安全法治体系建设与完善过程中,《对外关系法》安全规范应进一步明确调整对象,逐步将非传统安全问题纳入规范范畴,健全涉外安全领域的配套实施性立法,促进涉外安全法治建设走深走实。

    2025年05期 No.537 179-19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585K]
    [CNKI下载次数:51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3 ]
  • 社科新书

    <正>《剑桥盎格鲁-撒克逊文学导读》[英]休·马格尼斯著,林盛译本书以亲近、鼓励的方式介绍盎格鲁-撒克逊文学,引导读者了解这一重要而颇具价值的文学研究领域。章节的安排依据话题,重点关注独立作品,包括《贝奥武甫》《航海者》和比德的作品。所有的文本引用都翻译成现代英语,并对原语言文本进行仔细解释。本书综合且详尽地叙述了当今盎格鲁-撒克逊文学的主要研究方法,囊括了古英语和拉丁语的传统,将文学放在更大的历史和理论背景之下进行分析。

    2025年05期 No.537 19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307K]
    [CNKI下载次数:3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3 ]
  • 下载本期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