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正>第一,来稿须系作者独立研究完成的原创性作品,且从未以任何形式公开发表(包括期刊、报纸、专著、论文集、学术网站、微信公众号等),并确认不存在剽窃、伪造、篡改、不当署名、一稿多投、重复发表、违背研究伦理,以及其他学术不端行为。文中引文、注释和其他资料,应逐一核对原文,确保准确无误;如使用了转引资料,应实事求是注明转引出处;如本刊确认需要,作者有责任将相关资料内容的纸质复印件或PDF等格式的电子文件提交给编辑部备查。
2025年07期 No.539 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54K] [CNKI下载次数:1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5 ] - 张庆熊;
阿多诺的《否定的辩证法》以“瓦解的逻辑”为核心,展开对现代性哲学的双重批判:既指向实证主义工具理性导致的物化危机,亦揭露黑格尔观念论辩证法以“同一性”统摄差异的哲学桎梏。比较《启蒙辩证法》与《否定的辩证法》的互补性,可以揭示阿多诺的批判逻辑演进:前者剖析启蒙理性异化为操控自然的工具理性,后者则扩展至对康德先验哲学、黑格尔辩证法及现象学的全面反思,强调“客体优先”与“非同一性”原则,瓦解传统形而上学的同一性体系。阿多诺指出,黑格尔的辩证法以抽象概念统摄差异,压抑具体经验,最终沦为极权意识形态的哲学基础;实证主义则以经验贫乏的逻辑消解主体价值,二者共同构成现代性危机的根源。哲学须超越“解释世界”的保守性,转向“改造世界”的实践维度:批判理论通过揭露同一性思维的虚假性,唤醒主体对物化现实的革命意识,并以“星丛”隐喻指向多元文化共存的解放路径。这一批判衔接马克思主义的实践传统,同时为交往理性理论奠定基础,凸显“否定的辩证法”在现代性批判与人类解放事业中的思想史意义。
2025年07期 No.539 24-3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264K] [CNKI下载次数:5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吴树博;
斯宾诺莎在《神学政治论》中提出了以维护“思想自由”为主旨的激进的神学思想和政治主张,并借此成为欧洲激进主义思潮的代表。但是,他在该书中不仅为自由进行了辩护,同时也强调了公民对神和国家的服从,并以服从作为公民获得救赎和良好生活的根本途径。这种对服从的强调无疑与斯宾诺莎思想的激进性形成了反差,甚至构成一种张力。因此,理解斯宾诺莎的激进主义就不能不考虑他的服从观念及其与自由之间的关系,而这种考察也有利于我们领会斯宾诺莎思想的复杂性及其激进主义的限度。
2025年07期 No.539 32-42+14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306K] [CNKI下载次数:2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熊永;高天雨;
郡县制是研究秦汉王朝央地关系建设的重要切入点。出土文献所见的洞庭郡存在多件假守行政文书,其内涵是洞庭各县可以就地处理郡务。由此可知秦王朝在央地关系建设中,出现了“秦郡虚空”与中央跳跃式直管县府的局面。此一局面与学界“战争刺激—秦郡转型”的流行理论相悖。也就是说,战国以降秦郡权力不断扩张、渐成辖县之地方政府的趋势,在始皇时代遭到扼制,秦郡转型陷入停滞状态。这背后其实涉及秦王朝高级军功集团的战后安置问题。秦王朝央地关系建设中的“秦郡虚空”及“乡里虚空”困局,造成其东方社会治理的效度有限,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了秦末倒秦势力的迅速聚合与反扑。
2025年07期 No.539 43-5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368K] [CNKI下载次数:16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宋可达;
海洋界址的出现是王朝国家海疆治理体系演进过程中的重要一环。明中叶以降,在海域管理的精细化需求与东南海防危机双重因素作用下,为进一步明确沿海地方的海域管辖职责、维护海疆秩序稳定,明政府对中国近海海域展开划界工作。通过嘉靖后期的海域经界,沿海省际、县际之间的海界基本得以明确,在此之上,明王朝建立起一套比较严密的海疆控御体系,详细规定了各沿海政区的海防汛地和海域管辖界限,使海疆治理责有攸归。明代的海域经界活动及其“划界治海”的治理理念,不仅加强了对海洋的疆域认知和实际控制,同时为后世海界进一步走向精细化和法定化奠定了基础,深刻影响了明清王朝的海疆治理实践。
2025年07期 No.539 54-6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300K] [CNKI下载次数:6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 ] - 韦春喜;
宋代史书阅读之风颇为盛行,士人围绕史书的阅读目的、方法、原则等方面形成了较为一致的观念认识。作为阅读实践的产物,宋代读史诗深受史书阅读观影响。基于以史经世明理的阅读目的,宋代读史诗侧重探寻社会治乱之因,从道德伦理角度评析历史,体现出鲜明的历史认知义理化倾向。受格物致知、察几知微、以我观史等阅读方法影响,读史诗注重展现作者的格史功夫与阅读新知,善于从几微之处审视历史,强调阅读主体对历史情境的置身,以便更好地验证与扩充知识。立足博览、知要、史断等原则,读史诗表现出崇尚博学闻见的倾向,注重把握历史发展的根本原因与特征,反映了重主体识断与创新的学风。读史诗是一种基于价值判断的历史书写与思想建构,与历史“叙述”著作形成了深度互应,这种性质决定了它不仅属于文学文本系统,更是史学文本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
2025年07期 No.539 65-77+9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374K] [CNKI下载次数:5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 ] - 刘驰;
清代著名地域诗歌总集《七子诗选》的编纂促进了“吴中七子”的崛起,是乾隆朝吴中地域诗派兴盛的标志。受此影响,周边地域一系列“七子”类诗歌总集与诗人群体相继涌现,形成了一条脉络清晰的江苏地域文学谱系。随着《七子诗选》传播范围的扩大,以沈德潜为首、“吴中七子”为核心的吴中地域诗派得以在乾隆诗坛占据一席之地,成为全国性的重要诗歌流派。《七子诗选》还远播海外,在日本成为了流传最广的清代地域诗歌总集之一,在朝鲜则被诗人柳得恭选入《并世集》,体现出中国与日本、朝鲜诗坛之间的交流互动。
2025年07期 No.539 78-9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346K] [CNKI下载次数:1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周建勇;
现代化是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的深刻转变,是经济、政治、文化史无前例的大变革。各国推进现代化的动力、先决条件、时机和所处情境不同,现代化的模式也不尽相同,但强有力的主导力量的驱动是现代化的前提和基础。聚焦中国式现代化,讨论强政党驱动中国式现代化的基本逻辑、战略选择和比较优势尤为重要。中国式现代化以中国共产党领导为本质特征,是管根本的,强政党的驱动不仅保证了中国式现代化行稳致远,而且推动了中华民族最广泛而深刻的社会变革,为我们理解政党驱动现代化的基本模式,进而把握现代化的一般规律提供了重要参考。
2025年07期 No.539 94-10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281K] [CNKI下载次数:6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熊易寒;张传正;
从激励角度看,问责制度可分为惩戒导向型与履职促进型。虽然传统的惩戒导向型问责有较强的震慑警示作用,但也容易催生各种避责策略,并抑制创新行为。以“免责条款”为特色的履职促进型问责,充分考虑了现代公共治理的高度复杂性、人类个体的有限理性、改革过程的实验主义特性和事物发展的不可抗力因素。这一追责与激励并重的问责模式,可以提供正向引导,有效缓解惩戒型问责造成的负面效应。系统探讨履职促进型问责的理论依据,并结合实证案例展现免责条款的应用,将有助于从机制设计层面丰富问责制度的理论框架。
2025年07期 No.539 104-11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281K] [CNKI下载次数:11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王篪;
关系社会学中的“关系”是指一种社会学视角和研究起点,它所带来的视角转换从人文社科以及自然科学的基本单位开始。传统的基本研究单位偏向“实体”,而在关系视角下,实体本就存在并嵌入于一套关系系统中,无法且不应被单独提取出来。关系视角的代表论者对实体与关系的讨论不约而同地追溯到古典哲学思想和自然科学的传统,以及当代哲学家卡西尔,前者深刻影响与渗透着科学研究和日常思维,因此进行关系视角的转换需要做出认知论决裂,用关系式思维完成去实体化。落实到经验研究中时,关系社会学的问题意识和研究路径,以对常识或者以往研究中被直接当作实体的、微观到宏观对象的纵向建构过程和横向结构空间的关系挖掘为核心,而配套的方法论有定量的多重对应分析、关系类别分析等,也有定性的关系民族志。关系社会学推广的困难本身也可以用关系式思维去理解和反思,即若将其作为与传统范式鲜明对立的视角提出,则很难获得广泛接纳,因此更为兼容的方式对其发展更为有利。
2025年07期 No.539 147-15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261K] [CNKI下载次数:13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2 ] - 张波;丁金宏;
20世纪60年代末“界限”作为家庭系统理论的核心概念被提出,并开始被运用于家庭压力、家庭治疗等研究中。家庭界限是用以分割家庭内个体、子系统或者家庭同外部环境的生理关系、情感关系、权力关系、伦理关系的边界线。家庭界限包含生理界限、心理界限和社会界限,既是一个实体性的社会存在,也是一个感知性的规则体系。评估家庭界限品质需要从界限的清晰度、开放度、适应度及管理偏好四个维度出发。当前中国家庭界限已经从基于身份角色的等级伦理边界发展为基于个体情感的平等伦理边界,具有清晰性、开放性、灵活性、情感性等特点。维系家庭功能健康有序运行、保障家庭个体内心幸福美满的关键是在家庭系统内构筑起高品质的界限。面对现代多元复杂的家庭问题,国内同仁亟须将“界限”这一重要的概念工具置于本土家庭情境中开展研究。
2025年07期 No.539 158-16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263K] [CNKI下载次数:11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2 ] 下载本期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