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体系化学理化研究

  • 习近平文化思想的主体性建构及其特征

    朱鸿召;

    习近平文化思想,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文化篇章,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团结带领中国人民在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强国建设和民族复兴历史进程中的文化追求与文明表达。中国式现代化是一种人类文明新形态,是14亿多中国人民为追求美好生活而实践创造着的一种现代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是建设中华文明的物质基础和价值旨归。尊奉“人民就是江山”的执政理念,推进人民当家作主的历史自觉,坚持党性就是人民性的根本立场,实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飞跃,推动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协调发展的实践路径,以此构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主体性,充分体现了文化主体性特征的历史根基、理论高度、实践逻辑。

    2025年08期 No.540 5-1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069K]
    [CNKI下载次数:31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 ]
  • 阐述中华文明的和平性:朝向全球南方的理论与叙事建构

    章永乐;

    作为世界上唯一以国家形态自古延续至今、从未中断的原生文明,中华文明具有“和而不同”“协和万邦”的传统。以全球南方为主要受众,对中华文明和平性的阐述,有必要通过跨文明比较的方法,深入阐述不同文明中战争的动力机制,以及战争在文明的意义系统中所占据的位置。秦汉以来,中国的“大一统”与治乱交替格局和欧洲的列国并立相争格局大相径庭,从而塑造了精神内核差异极大的文明形态。中华文明在治乱交替中,赋予和平以保持文明连续性和统一性的关键意义;而欧洲长期的、日常化的战争,成为治理技术、制度与方式的筛选器和推广机制,形成了丰富的“以战养战”的机制,同时也推动列强对外殖民,将其自身的区域性文明转化为掌握全球霸权的文明。这一历史经验带来的结果是,在西方文明的意义系统中,战争长期与“文明”“进步”等观念联系在一起。近代中国被迫进入一个列国并立相争的全球秩序。然而,基于中华文明深厚的和平性积淀,近代中国并没有走上日本式的模仿西方道路并寻求国际体系中列强俱乐部承认的道路,而是通过深刻的自我变革实现重新组织,捍卫和平,探索更为平等和公正的内外秩序。当下正在进行的“中国式现代化”是社会主义现代化的中国实践,具有为全人类探索实现长久和平的社会组织方式的世界历史意义。

    2025年08期 No.540 14-2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280K]
    [CNKI下载次数:21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5 ]

方法、体系与历史: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构建

  • 总体的事件史:关于民初文学之研究法

    张蕾;

    民初文学研究是中国文学史研究中的薄弱环节,对其间各种微观权力与宏观趋向作出考辨,重写这段历史,是中国文学史研究需要完成的任务。1917年文学革命,制造出了“新”“旧”文学话语。“国粹派”和“鸳鸯蝴蝶派”以及用文言写作的诗词文章及小说戏曲等被称为的“旧文学”构成了民初文学的丰富样貌。然而何者为“新”,何者为“旧”,不能仅用当事者的眼光来简单判断。一百多年以后的今天,回看这段文学历史,“长时段”的观审,使这一时期中的“新”与“旧”并不如已有认识那般差歧分明。把民初文学置于长时段中,考察其作为“短时段”即“事件的历史”的意义,需要引入“总体”视野来打破认知局限。而由不同“事件”构成的“总体史”与“长时段”相互映照与揭示,两者的协调是年鉴派史学的研究方向,也可为民初文学研究提供基本方法。

    2025年08期 No.540 30-4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202K]
    [CNKI下载次数:8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4 ]
  • 空间视角下的区域分析:区域国别学与地理学的交会与借鉴

    叶成城;王健;

    区域国别学作为新晋一级学科,致力于从多学科视角系统研究不同国家与区域的政治、经济、文化与社会结构,因而更需要跨学科的交融互鉴。地理学因其强调空间视角与人地关系,成为区域国别研究的重要支撑力量。从学科发展思想史来看,两者具有共同的渊源。从本体论视角来看,地理学分支学科为区域国别研究提供了空间视角,其中区域地理学描绘空间的特征和原因,地缘政治学则更关注空间的战略意义;从认识论的视角来看,区域的概念并非自然存在,而是由社会历史过程建构,当前仍被广泛使用的许多区域地理概念,往往也是历史上大国利益的产物;从方法论视角来看,现代地理学中发展出来的区域比较、遥感、GIS方法,为区域国别学提供了有效的分析工具。地理学与区域国别学在理论起源、核心议题和研究方法上存在深度交叉,二者的融合不仅是学科体系整合的内在要求,更是提升我国区域认知能力、服务国家战略布局的现实路径。

    2025年08期 No.540 41-53+14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153K]
    [CNKI下载次数:7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 ]

推进高水平制度型开放研究

  • 建设超大规模市场、实施高水平开放与发展新质生产力

    刘志彪;刘雅珍;

    人口规模巨大、开放和创新是中国式现代化所具有的三大鲜明特征。在中国式现代化视域下探讨这三大特征之间的紧密联系与互动关系,有助于更加深入全面地认识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规律,加强战略目标与政策手段之间的协同性和针对性。研究发现,中国高水平对外开放战略需要从过去的客场全球化战略转向主场全球化战略,即以超大规模国内市场的强大需求为主体,实施高水平、深层次和宽领域的经济全球化战略。超大规模国内市场可以从创新和产业两个方面,为发展新质生产力提供重要土壤和现实根基。超大规模国内市场的形成和运行,是推动新质生产力健康发展最重要的动力引擎。未来中国式现代化需要在建设超大规模国内市场、实施高水平对外开放战略与发展新质生产力之间形成战略互动与政策协同,即以超大规模国内市场为依托,以高水平对外开放为契机,加快形成同新质生产力相适应的生产关系,以此推动制度型开放,促进各类高级生产要素和优质生产资源向发展新质生产力集聚,为加速新质生产力的发展创造良好的内外部环境。

    2025年08期 No.540 104-11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639K]
    [CNKI下载次数:4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3 ]
  • 技术性贸易措施与出口部门创新——来自企业间再配置和企业进出视角的探索

    邸俊鹏;韩雨飞;

    在各国技术性贸易措施加速演进的背景下,厘清企业内创新、企业间再配置和企业进出三种效应对创新的影响,对提升国家整体创新水平至关重要。通过大语言模型对技术性贸易措施进行分类、构建企业层面的技术性贸易措施影响强度指标、结合微观实证与行业评估两个视角,可以分析三种效应对出口部门创新的不同影响。研究发现,技术性贸易措施作为贸易壁垒,对企业出口造成负面影响,进而加剧企业间再配置效应和企业进出效应:更具创新能力的企业获取更多出口,而创新能力较弱的企业则面临退出市场的压力。两种效应构成了出口部门提升创新能力的核心动力。行业评估结果显示,企业间再配置效应和企业进出效应对出口部门提升创新能力的贡献度分别为83.2%和7.5%,表明市场动态调整是驱动创新的关键路径。研究揭示了开放经济条件下市场选择机制与创新发展的内在关联,强调只有充分考虑技术性贸易措施对企业资源配置与动态调整的影响,才能有效推动出口部门创新升级与竞争优势重塑。

    2025年08期 No.540 115-12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850K]
    [CNKI下载次数:1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2 ]

当代中国学术争鸣与评价

  • “生成式理性”:大语言模型引发的知识生产范式转型

    王金林;

    大语言模型不仅能够生成类人文本,更推动了知识生产从以人为中心向人机协同共创模式的转变。生成式哲学模型之建构以及知识生产范式转型问题可以从以下四个维度展开:一是理论基础维度,分析大语言模型在理解、创造力和作者身份等方面的哲学争议,探讨其是否具备真正的理解和创造力;二是建构方法维度,论述通过微调、提示工程和检索增强生成等方式,如何构建生成式哲学模型,并强调人类专家在评估人工智能生成内容中的不可替代性;三是知识生产范式的转型维度,阐述知识生成、验证机制、作者身份及知识流通方式的深刻变化,强调从主体性创造转向结构性协作;四是解释框架维度,提出“生成式理性”概念,作为理解这一变革的重要理论框架。“生成式理性”不同于传统以主体性和意向性为核心的理性观,它是一种嵌入算法结构与人机协同系统的功能性认知形式。大语言模型正是以此不仅扩展了哲学探索的边界,而且对人类知识生产能力与方式提出了全新的挑战。

    2025年08期 No.540 184-19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145K]
    [CNKI下载次数:26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2 ]

  • 投稿须知

    <正>第一,来稿须系作者独立研究完成的原创性作品,且从未以任何形式公开发表(包括期刊、报纸、专著、论文集、学术网站、微信公众号等),并确认不存在剽窃、伪造、篡改、不当署名、一稿多投、重复发表、违背研究伦理,以及其他学术不端行为。文中引文、注释和其他资料,应逐一核对原文,确保准确无误;如使用了转引资料,应实事求是注明转引出处;如本刊确认需要,作者有责任将相关资料内容的纸质复印件或PDF等格式的电子文件提交给编辑部备查。第二,单篇来稿以15000字左右为宜,附带中文摘要(300~500字)、关键词(3~5个),英文题目、摘要与关键词,格式请遵照“《社会科学》编辑体例规范”(可在本刊微信公众号下载),并提供作者姓名、工作单位、技术职称、联系电话、电子信箱等基本信息。

    2025年08期 No.540 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90K]
    [CNKI下载次数:7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3 ]
  • 君子之道与庶民之德:“小人喻于利”新诠

    曾海龙;

    孔子的义利之辨及君子与小人之别,可以从德性与位分两个维度来理解。后世儒家对义利之辨的阐释,大都强调德性维度的君子与小人之分,进而主张义先利后、以公抑私。但就位分维度而言,义利之辨中的“小人”指称庶民,“利”也并无价值意味。儒家“亲亲相隐”的主张又表明,相较于作为君子之道的政治伦理,作为庶民之德的家庭伦理更具本原性,二者发生冲突时,当事者应首先成全庶民之德。结合义利之辨与“亲亲相隐”来看,“小人”之利是造就庶民之德的必要条件,庶民之德则是君子之道的本原。实践君子之道的目的,就在于满足庶民之利进而成就普遍的庶民之德。

    2025年08期 No.540 54-6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159K]
    [CNKI下载次数:4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2 ]
  • 隋唐王朝的海疆经略与治理

    鲁西奇;

    隋唐王朝通过军事、政治手段,控制北起辽东、南至日南的辽阔海疆。隋及唐前期,在蓬莱、都里、乌湖等处置立镇戍,设立东牟、东莱守捉,稳定地控制渤海及黄海北部海域;置立扬子、延陵等镇,通过扬州、越州、福州三都督府(或总管府),差遣捕海贼使,控制东海海疆;置立南海、牛鼻、勤连等镇,通过广州、高州、崖州、交州、驩州五都督府,控制并拓展南海海疆。同时,隋唐政权通过增置滨海州县,编排海岛乡里,强化对海疆的治理。唐中后期,相继在沿海增置清海、平海、宁海、静海等军使,淮南、浙东西、福建、岭南等节镇亦渐次建设水军,加强近岸海域的巡逻,肃清海贼,维护海上航行安全;缘海增设镇戍,强化对海岸地带的控制;差遣军将勾当蕃客,管理入附“化外人”;设立盐监、场官,管理盐业资源与生产、运销。随着东亚各国交往渐趋频繁,东亚海域渐次形成了唐海、新罗海、日本海的分划,唐王朝领有并行使统治权的海疆范围进一步明确。

    2025年08期 No.540 64-93+1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329K]
    [CNKI下载次数:4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 ]
  • 超工业化、表演性与独异性:数字时代的新文化生产

    王曦;

    在数字时代,人工智能、区块链、云计算、大数据等新技术,共享经济、平台经济等新业态以及个性化定制、智能制造等新生产模式,合力推进原有生产力要素与其组合方式的创造性突破。数字技术高歌猛进,文化与科技比肩赋能产业升级,驱动由文化展示价值和符号价值所主导的后工业经济转型。作为新兴数字经济的有机部分,新文化生产呈现出产品的平台化、生产空间的表演性与数字身份的美学独异性等基本特征。这是一种依赖数据复制与自运算的“超工业化”生产模式,算法、数字技术与互联网的基础设施架构起无比宏大的文化机器,将每位数字时代的用户网罗其中。平台作为数据提取装置与数字交互的发生场域,塑造出用户自主生产、传播、消费的数字产业化创新机制。在合宜的国家政策引导下,新文化生产有望调动用户协同创造的积极生产价值,打破算法规约的信息茧房,规避由平台垄断诱发的数字社会价值异化。这对回应数字时代主体经历的文化身份危机、审美感性匮乏继而重建感性共同体至关重要。

    2025年08期 No.540 94-10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178K]
    [CNKI下载次数:6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2 ]
  • 作为范式的共同富裕社会政策:价值追求、核心机制、生成逻辑及建设路径

    李迎生;

    从初期的“补缺型”到后来的“制度型”再到“福利国家”,西方“再分配范式”社会政策达到顶点,而后开始了“福利国家”的转型,未来发展趋势尚不清晰。我国社会政策从开始的“生产型”到后来的“发展型”再到如今的“共同富裕社会政策”,其演进历程与范式转换具有历史与逻辑的一致性。共同富裕社会政策是基于中国式现代化本质要求的社会政策范式创新,人民性、共享性、多层次、可持续、多元性、协调性等是其基本价值追求,“可持续共享”是其核心机制。共同富裕社会政策的生成有其必然的理论逻辑、制度逻辑和现实逻辑,分析探讨共同富裕社会政策的生成逻辑是构建共同富裕社会政策的前提和根据。推进共同富裕社会政策,首先,要确定其建设的目标,即建成基于中国式现代化本质要求的共同富裕国家;其次,要基于共同富裕目标,构建多维度、多层次、整合性、可持续的社会政策体系;再次,要以新时代新征程为背景制定推进共同富裕社会政策的战略规划与行动方案,并有步骤、分阶段加以落实;最后,要构建共同富裕社会政策的评价指标体系,通过历时性比较、共时性比较、国际比较等,监测社会政策实施的共同富裕效应。

    2025年08期 No.540 130-14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329K]
    [CNKI下载次数:37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2 ]
  • 人口负增长的经济影响机制与战略应对研究

    卿石松;

    在人口规模庞大但持续缩减的背景下,中国式现代化进程正面临日益严峻的结构性风险与深层次挑战。人口负增长通过影响劳动力供给、资本深化、知识积累及人力资本形成等多个渠道,对经济增长与经济安全产生复杂且深远的影响。尽管短期内人口减少可能因资本深化而提升人均产出,但从长期来看,知识积累速度的放缓与技术创新动力的不足,可能导致经济增长遭遇结构性制约并面临停滞风险。随着出生人口与学龄人口的持续下降,优化教育资源配置、加快人力资本积累、强化科技创新能力,已成为缓解人口负增长负面影响、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关键路径。推动教育、科技与人才(人口质量)体制机制的一体化改革与正向协同反馈,构成了实现中国式现代化与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的战略支撑。未来研究亟须进一步关注人口(尤其是劳动力)下降、技术进步与人力资本积累之间的复杂互动机制,并深入探讨新兴技术在应对人口负增长冲击中的作用边界与实现路径。

    2025年08期 No.540 147-16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334K]
    [CNKI下载次数:2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2 ]
  • 论司法质效的系统评价

    张杰;

    司法质效评价是新时代推动司法管理科学化、实现高质效办案的关键环节,其脱胎于传统的以数据指标为载体的司法绩效评价和公信力评价,实现了评价范式从量化到质效的根本转变。司法质效评价以系统评价为评价方法,通过主观评价与客观评价、个案质量评查与重要指标趋向评价、专业评价与社会评价、案件办理质量评价与司法公共表达评价等评价维度的结合,实现对司法质效全面、综合、立体的评价。在当前的司法管理中,司法质效系统评价模式尚未完全建立,应当着力构建司法质效系统评价指标体系,以办案质量为中心提升司法质效,协调好司法管理与司法业务之间的关系,促进司法系统与社会系统的良性互动,努力让人民群众在每一个司法案件中都能感受到公平正义。

    2025年08期 No.540 161-17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159K]
    [CNKI下载次数:11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2 ]
  • 论常识在司法裁判中的运用

    武飞;

    司法实践中出现的“反常识”现象冲击了司法的稳定预期,凸显了探索常识精准运用的迫切性。常识内容可区分为浅层的经验知识、中层的判断规则与深层的价值理念三个层次,其具有不同程度的自明性与可辩驳性。在司法裁判中,常识主要作为免证事实、证据评价依据、事实推论大前提以及案件事实校正依据等发挥作用。常识的运用应以司法审查为前提,其内容需满足司法的规范性要求,实现与个案特殊性的适配,并承担必要的论证义务等,这些条件也构成了对常识运用的限制。当常识的内容与边界不断重塑,常识的运用须坚持事实认定辅助性的定位,服务于法律秩序的整体目标。同时,常识的运用应包含必要的实践反思。司法要避免陷入贫瘠困境,就必须始终以常识理性作为正当性基础。

    2025年08期 No.540 172-183+19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214K]
    [CNKI下载次数:11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2 ]
  • 下载本期数据